2020年新年伊始,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即提出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四大举措,包括推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扩大制造业开放以及深挖内需潜力。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当前中国制造站在了新的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稳定经济增长的大幕已经拉开。

  制造业“压舱石”作用日益突出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作用就越明显。”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张凯表示。

  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球制造业的30%,位列全球第一。但是从人均制造业水平来看,还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所以促进制造业高水平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钢认为:“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第一产业占比虽然降到了10%以下,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比依然很高,此时如何把劳动力从低效的第一产业转移到高效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让制造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一国的人均GDP和经济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去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持续负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减缓。2019年1-12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速仅有3.1%,而2018年同期这一增速为9.5%。

  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接近1/3,与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并重,成为拉动整体投资的三大主力。张凯指出,国家坚持“房住不炒”方针,基建投资增速也已放缓多年,制造业投资未来将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心增长点。稳增长,就要稳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发展将成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新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首个议题就提出制造业稳增长,表明国家对制造业的重视以及进一步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决心,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他强调。

  未来发展仍面临国内外诸多挑战

  “2019年中国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错,特别是对于一些制造业,着重促进了供给侧改革。虽然制造业增长不快,但制造业的水平、质量不断提升。”李钢说,“然而,国内对制造业发展还存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比如应该降低制造业的比例、提高服务业的比例,把服务业看成产业升级的方向。这个从很大程度上讲,影响了或者是耽误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要改变这种观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国际上来看,逆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美国优先的政策给全球经济包括全球的制造业发展制造了非常多的障碍,有的国家在精准打击中国高新产业方面做了很多布局,这对中国下一步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都提出了很大挑战。”

  张凯也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未变,但短期来看下行压力仍存。从国内环境来看,制造业整体研发投入仍旧偏低,“低端锁定”困境不易打破,部分领域仍旧存在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盈利能力需要加强;制造业企业面临综合成本高、融资难融资贵、中小企业创新难、转型难度大、劳动力短缺等困难,亟待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国家政策体现效果。

  从国际环境来看,当前,全球经济缺乏明确有力的新增长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全球贸易大幅放缓且增长乏力,对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另外,尽管中美贸易谈判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美国战略遏制我国发展的思维仍将继续,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仍将对我国高端制造业创新产生影响。

  四大举措激发活力增强发展后劲

  根据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国家将用改革办法和市场化措施,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动能,促进制造业稳增长。四大举措的工作部署涵盖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扩大开放、市场挖潜等领域,恰恰是当前制造业发展亟须克服的短板,也是2020年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着力点。

  改革创新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当前的经济压力下行对制造业造成较大压力,对中小企业尤甚。此次常务会议再次释放了减轻企业负担的信号。“减税降费、降低用电用网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措施被反复提及,表明国家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的态度和鼓励发展中小企业的决心。”张凯说。

  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方面,工信部将引导制造业投资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聚焦重点领域,再培育遴选4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先进制造发展。

  张凯认为,扩大制造业开放不仅是要鼓励企业“走出去”,还要鼓励制造业“内部”转移,当前我国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东部先进省份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合理引导其向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平衡区域发展。

  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供大于求的问题非常突出。深挖内需潜力,需要加快质量和品牌建设,加大创新力度,推动适应国内需求的工业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丰富消费者选择。“汽车产业链条较长,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然而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多年负增长。近半年来国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此次常务会议专门提出促进汽车产业改革发展,意在通过稳定汽车产业发展来稳定经济增长。”张凯表示。